在兰州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正用烧杯和3D打印机,重新定义着金属材料的“可能性”。他们就是形熵智造团队——一支由材料、生命、经济等多学科背景学生组成的研发队伍,凭借在高熵形状记忆合金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正让中国“智”造材料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高端领域崭露头角。
突破“卡脖子”:用技术创新破解材料性能困局
形状记忆合金被称为“智能材料的心脏”,但其发展长期面临三大痛点:强度与塑性难以兼顾、加工成型难度大、应用场景受限。国外技术封锁更让我国在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等领域长期依赖进口。
“传统合金就像‘偏科生’,强化了强度就会牺牲塑性,耐腐蚀性好了又可能影响弹性。”团队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马虎文解释道。历经五年攻关,团队提出三大核心技术突破:阶段性硬化延缓失效理论通过修正经典模型,让材料在极端工况下延缓失效;氧元素强化机制利用非晶片层强化,使合金强度提升40%的同时保持良好塑性;4D打印技术则通过激光选区熔化与半固态处理,实现复杂构件“一次成型”,解决了传统加工中“回弹难题”,还能让构件回收再利用,契合绿色制造理念。
展开剩余69%如今,团队研发的三款“Smart系列”产品已覆盖多元场景:Smart I系合金抗菌率超99.96%、耐腐蚀性提升10倍,可用于深海设备与手术器械;Smart II系超弹性达3.5%,适配工业减震与智能机器人;Smart III系能承受1600℃高温,成为月球探测器与航空发动机的“理想材料”。其中,航空发动机紧固件强度达2600MPa,超国际同类产品70%,重量却减轻5%,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跨学科融合: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破壁人”
“我们的团队里,材料学博士懂力学模拟,生命学院研究生能做抗菌测试,经济系同学负责市场分析——这不是‘跨界’,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必须。”团队宣传总监罗旭笑着说。这种跨学科优势,正是形熵智造的核心竞争力。
团队依托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赵燕春教授等指导下,构建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体系。负责人马虎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Materials Today》上的研究揭示了合金“阶段性硬化”机制,被国际学者评价为“固体力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团队已申请6项发明专利,其中“具备抗菌、降解性能的复合型涂层”技术,让金属材料同时拥有抗菌与污染物降解双重功能,填补了医疗领域空白。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的“产学研”转化速度:通过4D打印技术,团队将卫星天线部件的生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72小时,成本降低60%;与航空企业合作的发动机紧固件,经1600℃高温、数万转/分钟振动测试,性能远超行业标准,已进入中试阶段。
擎动多领域:让“中国材料”服务全球需求
从深海探测到太空探索,从心脏支架到桥梁减震,形熵智造的材料创新正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多个维度。
在航空航天领域,其高熵合金紧固件已通过中国商飞验证,未来将用于国产大飞机C929,助力实现“减重40%、燃料效率提升7%”的目标;在医疗领域,Smart I系合金制成的血管支架可“自膨胀”贴合血管,术后再狭窄率降低至0.3%,预计每年能惠及数十万患者;在建筑行业,基于其材料的减震阻尼器已在甘肃某桥梁试点,可减少地震冲击40%以上。
“当我们的材料用于‘嫦娥六号’月面采样机械臂时,那种自豪感难以言表。”团队研发总监汪磊说。数据显示,我国智能材料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00亿美元,形熵智造凭借“性能优、价格低”(同类产品价格仅为国外的45%)的优势,已与长三角、珠三角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4080万元。
青春力量:用“硬科技”书写新时代答卷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团队,骨子里藏着“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韧劲。负责人马虎文从湖南到兰州求学,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带领团队在实验室熬过200多个通宵;团队里的研究生们放弃暑期休息,在车间跟进4D打印设备调试,只为让产品参数再精确0.1个百分点。
如今,形熵智造的技术成果被《中国工程科学》《Materials Today》等权威平台报道。团队负责人马虎文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做‘跟随者’,而是成为全球高熵形状记忆合金领域的‘定义者’。”。
从实验室的微小合金试样,到即将翱翔蓝天的航空部件,形熵智造团队正用青春与智慧,让“中国材料”的名字,刻在更多高端制造领域的里程碑上。
发布于:安徽省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