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迈合村,全红婵的故乡,这片土地承载着她从东京奥运会一跃惊天下后的荣耀。村里奖励了她家一块120平方米的宅基地,对于全家人来说,这比任何金钱都珍贵,因为这意味着全妈终于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五个孩子也能回家团聚了。 这块宅基地,是全红婵一家幸福新生活的基石。
按照计划,一栋三层半的小楼,一年时间足够建成。全家人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哥哥有了自己的房间,父母不用再挤在老屋里。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地基刚浇好,湛江便迎来了连场暴雨,工地瞬间变成一片汪洋,积水没过工人的小腿。施工队紧急调来三台水泵,连续奋战两昼夜才勉强将地基从水中“捞”出来,这仅仅是开工之初的第一个挑战。
盖奥运冠军的房子,本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甚至是一场活广告。消息传开后,施工队的电话被打爆,订单量暴增三倍。然而,人性的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原本承诺专为全红婵家服务的施工队,面对火爆的生意,悄然抽调了人手,这荣耀工程,眼看就要成为烂尾工程。
展开剩余79%全家人虽然心有不甘,却更懂得人情世故。最终,在村委会的协调下,软硬兼施,才将工人“请”了回来。然而,更大的麻烦接踵而至——一棵邻居家院里的桉树。这棵树干直径近半米,枝繁叶茂,枝丫伸进了全红婵家的宅基地一米多,更重要的是,它的根系已深深扎入地基之下。
这棵树成为了施工的拦路虎。脚手架无法搭建,外墙无法砌筑,电线线路更是无处可走。工人们只能想方设法地将钢管从树杈的缝隙中穿过去,整个工地显得滑稽又憋屈。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棵树在雷暴高发的湛江,如同天然的引雷针,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全红婵的父亲,一位朴实的农民,带着烟酒上门与邻居协商,邻居表面上答应会砍树,但一谈到具体时间就闪烁其词,暗示这是棵“风水树”,不能动,言外之意是要支付一笔“迁树费”。
房子被一棵树挡住,网上议论纷纷,有人酸溜溜地质疑全红婵凭什么该拥有豪宅。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全家人保持着令人钦佩的冷静和清醒。全父面对镜头坦言,这房子不是白来的,是他们全家一分一毫攒下的血汗钱。他和妻子辛勤劳作,哥哥早早辍学打工赚钱,就连全红婵的奖金也全部交给了家里。
他们拒绝了企业赠送的商铺、房子和现金,全父坚定地说:“我不能消费我女儿的荣誉。”他们没有想过在大城市买别墅,只想在生养他们的土地上,盖一间离亲人最近的房子。
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全红婵父母忙碌的身影,他们为工人们送上茶水和饮料;哥哥也积极帮忙搬砖运料,比谁都卖力。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赢得了全村的尊重。他们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他们不躺平,不依赖,冠军的荣誉属于国家,而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事情陷入僵局,法律、技术和乡土人情交织在一起。从法律角度,《民法典》明确规定邻居的树木越界妨碍建造,全家人有权要求对方处理。但在中国乡村,法律往往是最后的手段,而非最佳方案。村委会再次挺身而出,提出了“修根保树”的方案:村集体出资,邀请林业专家,专业修剪越界的树枝和树根,既能保住树,又能解决施工难题,并为新房加装防雷设施。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邻居对“老树有灵”的传统观念,又维护了全红婵家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邻里间的和谐。村里的乡贤也参与调解,化解了矛盾。这件事,已不仅仅是建房风波,更是现代乡村治理的缩影,它展现了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智慧。
正如村里一位老人所说:“树枝再横,也得给新房让路,可树根底下的情分,不能断了。” 盖房子本该是件喜事,可对于全红婵一家来说,却经历了诸多波折。网络上的恶意攻击,邻居间的纠纷,以及全红婵近期比赛的退赛和身体状况,都让人为这个家庭感到担忧和心疼。希望那些网络喷子能够嘴下留情,让这个朴实的家庭安安静静地完成他们的梦想。
"
发布于:江西省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